落地镜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落地镜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创新驱动提升支撑BR实施新一轮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

发布时间:2020-02-27 16:15:41 阅读: 来源:落地镜厂家

科技创新,是支撑经济跨越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新一轮“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目标。

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实施5年多来,在多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有色金属及稀贵金属采、选、冶技术和装备水平及产业规模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花卉新品种数和鲜切花产能居全国第一;烟草品种选育、繁育、推广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和过去比,云南的创新速度令人欣喜,但是放眼全国,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如何选准突破口,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创新合力,带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又好又快发展?对此,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出谋献策。

突破瓶颈 提高创新意识 加大经费投入

“当前,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依然没有真正把科技创新和依靠科技提高产业竞争力放在突出位置,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对创新驱动发展、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的认识不足。”来自昆明市的代表首先抛出了自己的观点。

雷坚委员认为:“目前科技创新仍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突出表现为科研创新投入不足且投入能力欠缺,创新的环境不够优良,社会层面对失败的容忍程度较低。”

“对于我们基层科技部门来说,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最大的难题在经费。”来自南华县的何勇代表表达了基层科研工作者的心声。

“2011年,云南省全社会R&D经费(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63%,约为全国平均水平(1.84%)的1/3。全省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0.97%)不到全国平均水平(4.49%)的1/4。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0.39%,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有委员则直接拿出这组数据来说话。

发言中,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认识不足、投入不足是当前制约我省科技创新步伐的一大瓶颈。

来自红河的代表提出,科技创新周期长、投入多、风险大等特点,决定了科技创新更需要全社会的倾力关心和高度重视。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鼓励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宏观政策措施,加速并促使科技人才、科研经费向优势企业流动和聚集;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入机制,完善风险补偿机制,让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规避和抵御风险的实践中快速成长。

如何联动 政府大力扶持 市场积极运作

创新成果如何应用于产业,实现有效创新?“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如何联动?这是代表委员广泛关注的问题。

张跃进代表提出,科研机构要围绕市场需求开展科研创新工作,大部分研究课题还是应该由市场来定。只有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成果,才能有效带动科研产业一体化发展。

“和发达国家、地区相比,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还很落后。”身为企业家的颜语委员对技术成果转化难深有体会,他说,我们的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而这些机构和企业、市场的联系又少,科技转化速度慢。他建议,政府要定期组织科研机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双向沟通会,使技术成果尽快成为产品,成为服务百姓的技术。

“早在2008年,我省科技部门就提出了建设云南科技创新园的思路:集中研发平台、集中人才团队、集中企业研发中心,将多种研发要素集中在一个园区,集中力量产出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发明,实现科技创新聚点成拳。为相关产业提供成熟的、可以直接用于生产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创新奔赴市场,用创新连接市场。”来自昆明的代表强调了创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的重要性。

大专院校的科技成果产出率最高,但转化率最低,这在当前是一种普遍现象。刘燕琨代表对此颇为揪心,她说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技术成果的实用性不强。因此,她建议在大专院校建立相应的奖励和推动机制,实现科研立项和市场需求有效对接,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变。

来自云天化股份公司的胡志英代表建议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包括财政扶持、税收激励、金融支持、人才队伍建设及管理、知识产权、条件平台建设、简化审批等方面的具体配套政策和管理措施,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和氛围。

持久动力 提高创新能力 打造人才高地

据统计,2011年,我省专利授权量4600余件,仅有42%来自企业;全省企业研发人员仅占全社会研发人员的47%。全省764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远远低于全国37%的平均水平;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930家,我省仅有16家。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我省科技创新发展的又一软肋。

自昆明理工大学的韩润生委员认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加强对于人才的培养。他的观点得到代表委员们的普遍认同。

“云南的发展,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经济乏力、质量欠佳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要建设一流高质量高水平大学,在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水电水利等特色领域形成人才高地。” 段昌群委员说。

来自云南大学的一位委员提出,通过高等院校建立相关研究机构,培养相关领域专业人才是一条培养科技人才的可行途径。“以云南大学为例,成立桥头堡建设研究中心、滇西边境地区发展研究中心,参与了阳宗海污染治理等,积极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高宁委员建议,在培养高端人才的同时,要注重对中等技术人才的培养。这个想法和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杨昆委员的观点不谋而合。杨昆委员认为,抓好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也是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平台。他建议抓好基础教育,逐步消除城乡基础教育的不均衡性,建立完备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持久的动力。

来自云锡集团的代表认为,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一要注重从制度上、特别是激励机制上为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提供保障。二要注重从科研项目与重点工程中培养人才。三要注重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力度。此外,科研平台的建设同样重要,云锡一系列以研发为核心的自主创新平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高水平的研发平台也正是留住人才的关键。

专题主笔 胡晓蓉 采访协助 崔仁璘 左超 杨富东 吴清泉 李继红 张寅 (云南日报)

?

硫酸钡砂

银川化妆培训

三杰麻将机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