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镜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落地镜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港片没落金像奖的含金量还剩多少-【zixun】

发布时间:2021-10-12 16:48:21 阅读: 来源:落地镜厂家

《第三十七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主题是“青春常驻”,那么在二十年代“出生”的香港电影到了今天仍可以留住青春吗?港片在八、九十年代可以说是港片最辉煌的年代,当时香港有东方好莱坞之称,在高峰时期一年产出三百多部电影,产量仅次于美国和印度,是世界第三大的电影制作中心,其出口量更一度压倒以内销为主的印度,与美国分庭抗礼。

不过到了九十年代后期,港片的产量一度下跌至只有一百部以下,在2003年更低至只有接近五十部,“香港电影已死”的评论不绝于耳。

过去一年,香港产出了七十多部电影,到底港片是在“垂死挣扎”?还是会出现雨后彩虹?为此,独家专访了金像奖主席尔冬升、影帝张家辉、影后刘嘉玲、最佳导演林超贤、两届最佳男配角得主(1987、1994,暂时两届,今年也有提名)秦沛,作为香港影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来为我们说说港片的现况,面对港片“没落”,金像奖又可否维持它的含金量?未来金像奖的影响力走势又会如何?

《娱乐FOCUS》第16期 采写/王燕妮策划/宋Yosen 图/陈少杰

本文系原创深度栏目《娱乐FOCUS》(聚焦)出品,由主力记者和编辑共同打造,直击娱乐圈各种内幕,解读热点事件和人物,每周一期。

现在不是香港电影的低潮

内地市场不会挤压港片的生存空间

关于金像奖的影响力和含金量,金像奖主席尔冬升导演是这样看的:在一个历史过程演变中,你看到片断的东西就不能代表全面,三百部片的时候是八十年代,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再回想一下内部,什么情况?那正是内地是九十年代,八十年代尾的时候,香港人第一批人进去上海去拍戏,所以它整个发展过程很长远的。中间上上下下,包括整个社会的演变,所以这是一个电影史,你很难去说现在。

对于香港电影比原来少了很多的原因,尔冬升导演称随着内地市场开放,很多投资方北移,这是一个原因,因为市场大嘛。当然有各种问题,比如说它(内地上映电影)没有分级,很多电影在内地不能上,或者有些题材受到限制,大家都能理解。现在反而不是最低潮的。

香港电影什么时候是最低潮?

03年非典时期,08年金融海啸的时候,当时尔冬升他们都很怕,从一百多部片就变成七十部,七十部差点儿掉到五十部以下,当时感觉整个工业要灭亡了。

不过后来慢慢又起来,恢复了,又到了一百部以上。今年我们七十几部,并不是很差的。港片也不是不青春,反而这两年非常青春,很多新人开始出现,所以觉得再给它两年时间,两三年情况又不一样了。

尔冬升的哥哥、金像奖最佳男配角主秦沛也坦言:过去香港电影最高峰时是一年产出三百多部电影,差不多是一天一部电影,确实很辉煌。我也很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香港电影能够再次像以前一样,继续辉煌下去。

林超贤曾获得金像奖最佳导演,有人称内地市场令香港电影失去生存空间,他觉得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之前他在拍《证人》、《线人》其实也是合拍片,但基本上都有一种香港的味道,只是通过这种合拍的方法进到内地市场,所以香港的味道还是在的。

而香港资深影视人萧定一也笑言,由林超贤执导的《红海行动》,整个幕后团队可都是香港人。

香港电影金像奖评分准则需更改?

尔冬升:不靠港片 金马奖根本办不下去

尔冬升直言在港片数量下跌至接近50部时,他曾考虑香港电影金像奖评分准则是否需要更改,现在如果以产量作为影响力的话,现在是没有以前那么厉害。但是我们还是有我们自己的规矩的。

其实香港电影金像奖,是以在香港公映过的戏,是我们行业的奖,是香港的电影从业人员给行家的一个表扬的奖项,它是一个工业的奖。但是我们董事局有商量过,如果将来我们面对到产量真的很低时,用什么方法来应对呢?

我们以往是香港电影金像奖,你看那个括号放在什么地方?(“香港电影”的金像奖),就完全是香港人的。将来香港电影产量很少时我们可以转型的,我们可以变成(香港“电影金像奖”),这是两回事了。

“香港电影”的金像奖,或者是香港“电影金像奖”,那香港电影金像奖是什么呢?我们也可以把它变成全球华语电影的一个金像奖,转型没问题。”

金像奖入围电影的参选资格是需要在过去一年,在香港作首轮公开售票放映,连续七天内于五十个座位以上的影院放映不少于五场的“香港电影”,影片长度六十分钟或以上,均自动参选第三十七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那么怎样才算是香港电影?

当中电影必须符合下列其中两项条件,方有资格称为香港电影:1. 导演须是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香港居民; 2. 出品公司(最少一间)是香港合法注册公司;3. 最少有六个工作项目的工作人员须是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香港居民,每个工作项目只计算一位,依据十五个奖项计算,包括: 监制、编剧、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摄影、 动作设计、美术指导、服装造型、剪接、原创电影音乐、原创电影歌曲、音响效果及视觉效果。(若原创电影歌曲的作曲、填词及主唱多于一位香港工作人员,亦只会计算其中一位。

尔冬升直言现在没有改变制度的需要,那个只是我们在研讨过程里面预先提到,但是将来怎么演变大家也不知道。

比方我们举个例子,金马奖,它也有一个改变的,我们看到它现在尽量就是3D的华语电影。因为本身台湾的产量是降低的,它试过一年只有十部戏,它不靠港片的话,根本金马奖办不下去的。

去年它自己本身产量已经提升了,它有三十余部公映过的戏了,所以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演变。看到金马奖也是变成一个华语电影的奖项,那也是转型的。我觉得不需要怕改变的。”

“老导演”北上 新导演生存空间大增

大牌演员降低片酬支持新导演

尔冬升向透露今年香港有23位新导演诞生,而在金像奖制作团队主要也是二十、三十岁出头的年轻人。

在第三十五届的时候,尔冬升叫庄文强导演来协助自己,前两届他是做创作总监。然后在前两年的时候,尔冬升团队已经开始拉很多年轻人进来,今年的创作总监是李光耀导演。

尔冬升称昨天在现场一看,发现年纪最大的就是自己,尔冬升刚刚六十岁,看起来不像。制作总监室五十出头,李光耀导演是四十出头,其他整个团队都是二三十岁。

尔冬升也不知道连任多少年,因为明年之后就两届完毕了,他跟董事局说了,就算我做了第三十八届做完了之后,这个团队可能可以延续四五年,一定要把新一代的人“抓”进来。

除了上一代的导演致力培育新人,问到为何近两年香港会冒出了多位新导演,尔冬升表示:“中间可能有一段时间比较青黄不接,这两年为什么我能找到那么多创作跟制作的人来加入金像奖制作团队?因为去年我们有二十八个新导演,今年我们有二十三个新导演。包括一些创作、文字上的、编剧等等,都有新人出现。

前几年的时候,想自己这批所谓老导演,资历深的,一些其实是北上了,所以他留一个空间出来,这些年轻人出来之后,因为电影发展基金,也有了首部电影。我们回想一下那个《一念无明》,他们都是等于政府资助的,两百万港币一部。有很多人愿意去协助新导演,余文乐、曾志伟、金燕玲都是不收片酬为《一念无明》义演。

香港近年也冒出不少“学院派”出身的新导演,尔冬升直言是因为科技的变化所影响

“我们这个现象也很怪,以前都是在行业里面出来,你要当很多年的副导演,才可以去当导演,现在香港也开始有很多学院派出来了,这个也是近两三年的一个变化。所以突然间冒出了很多年轻人。

此外,跟科技发展也有关系,因为以前门槛比较高的,你要拍电影的时候,你要用胶片,你要真的很专业,而且非常贵。现在因为数码化之后,在拍摄后期,包括做音乐等等,很多软件,其实是门槛低了,入行比较方便。”

内地上映电影制度限制港片题材及发展空间

面对香港导演北上,内地电影、合拍片崛起,这些是否会冲击影响港片的素质?尔冬升则表示:“主要原因是题材的问题,内地在创作上有一些片子受到限制,这个也能理解,包括有些比较暴力的东西,或者情欲方面比较成熟的一些东西,因为内地还没有分级,那变得你在上映或者拍摄的时候,都有它的难度。

但尔冬升相信如果有机会真的能首先从分级,分两级,儿童不宜跟成年把它划分的时候,可能我们片子的类型又会多一点,这个反而是比较健康一点,现在比较尴尬。因为有些比方说就算很战争片那种,里面有一些血腥、中枪等等,其实在小孩来看,也是对他们的心智有影响的。

香港的三级制其实并不是建立这个制度让你去拍三级片,我们是香港的电检制度是保护儿童跟青少年的,这也是我们最重要的事情,要是成年人去看,我们就放宽给你,你心智成熟了你就看,所以这些东西还没有接轨。如果你要内地市场的话,你拍合拍片,既然有一些限制,以往看港片的一些观众,可能就不满足了,包括暴力或者情欲方面你不能放开手脚拍了,但是我觉得这些会改变,它只是现状,在过程里面的事情,它不是一个定论。

经纪人贪财影响新演员发展

尔冬升:片酬高但是烂的戏不会提名金像奖

过去香港产出张曼玉、刘嘉玲、钟楚红、袁咏仪等多位好戏女神,近年香港女演员却相对缺乏发展空间,刘喜玲接受访问时称:只能觉得我自己很幸运,经历了三个辉煌的时代。无线电视最辉煌的时代、香港电影最辉煌的时代、正在经历的中国电影(600977)最辉煌的时代。

刘嘉玲希望能够多一点新人出来,像我们一样,十七八岁就可以独当一面,然后有各种各样的一些电影、电视可以参加演出,拿很多很多的经验。

对于香港新一代的女演员是否缺乏生存空间,尔冬升表示其实从来没有容易过的,以前有一些时候,有一些政策上影响,最早的时候合拍片必须要演员的比例,男女主角这种,那受欢迎的是香港的男主角,所以很多投资方就放弃了香港的女主角。

当时就用范冰冰、李冰冰,早年她们还没有那么红的时候,香港女主角的机会就少了,如果说现在的话,老实说,就算我们产量高的时候,可能工作机会多一点,那现在内地的工作机会很多,你红与不红,不是说就是产量高就能红的,这个行业从来没有容易过的。

“你写一个剧本,拍一部电影,你接一个戏也有很多运气的成分在,如果它容易的话,就不会设奖了,如果演员不去接好的戏,只是接片酬高的戏,那怎么可能获得金像奖提名。”

今年入围角逐影后的邓丽欣,过往主要也是接拍商业爱情片,去年一改戏路后便立刻获得影后提名,尔冬升直言:演员也有成长的过程,她有时候也是机缘的问题,有时候没有机会。可能现在比较成熟了,碰巧有一些题材合适了,这也是一个机缘。有些时候不是演员能控制的。为什么我决定不当演员,我要转成幕后,因为我要控制我的生命,我的命运,因为你当演员有时候很被动的,要等,等这个机会,在现场也要等。所以这也是一个压力的来源了。

对于会否鼓励新一代演员不要介意片酬,多接有素质的电影?尔冬升直言:片不片酬的事情很深奥了,这种事情要说便会谈及经纪人那方面,我们工业还没有完全到一个很理性、很成熟的时候。在美国,演员费不会超过30%的,那么多年,他们的工业有一个良好制度、行规。我们现在遇到一些问题,它不是没有行规,没有制度,它有时候连伦理,连礼貌都没有,这个就是我们最大的问题。

所以你在演员不轧戏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不浪费你时间,我可以的话给你轧戏,但是他们还没搞清楚,因为所有的人都唯利是图,就以片酬为优先,很多演员搞不清楚,就是你怎么可以把你拍广告的东西比你拍电影还重要呢?演员是你的事业,拍广告是你的工作而已。你演员没有成就,怎么会有广告给你拍呢?

这种有时候也很难怪演员,因为年轻演员如果遇到一个不好的经纪人,那个经纪人就在你身上去榨取金钱,就看钱嘛,就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尔冬升替很多年轻演员担心,因为太容易去到高峰,赚到很多钱,其实你的钱来得太容易,你花得也很快花掉。当你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你看着将来面对你的人生,你看历史、看美国的演员就知道了。它有一个电影史在里面,很多人去到高峰然后掉了下来。

金像奖运用影响力致力慈善

虽然可能有演员或经纪人过于重视金钱回报,但也有演员致力慈善,像古天乐便是好例子,今年金像奖筹备“金像同行”计划,古天乐便在当中担任大使。

尔冬升表示因为近年来因为整个市场都很蓬勃,常常把焦点都放在这些片酬多少钱,好像都是一些虚荣、名利这种。但回想一下,在我们过去那么多年电影历史里面,从香港早年的粤语片,到去年的你看看《一念无明》等,其实香港电影从来没有在社会议题上缺席,很多题材都是来自于生活。

我们是关心这个社会的,于是我提议在香港,如今那么富裕的社会里面,我们的基尼系数非常高,是全球的前三名,就是贫富悬殊。内地的朋友如果你们有机会来香港,你们去深水埗看一看那个地方,我们在贫困县一下有上百万,香港才七百万人。

一定要想办法帮一帮一些弱势的团体,帮助他们让市民知道他们的需求,对此,尔冬升就提出了每年选一个关注弱势团体的社群的团体,来协助他们推广跟宣传。今年只是第一次,我们去关注罕见病这个团体。作为一个尝试,希望每年都可以成为一个惯例,可以协助一些慈善组织。

谈及当初如何打动古天乐来参加计划?尔冬升说在我们大部分人知道罕见病这个事情之前,他已经协助过他们了。他跟他经纪人叫我低调点,不要再提这个事情。我们想一想,很多年轻人当我知道古天乐已经偷偷的,就是希望工程小学盖了几十间小学,把我吓一跳。他在过去那么多年一直在做慈善,暗地里。我觉得他又刚刚好上任了,是演艺人协会的会长了,我希望他做第一届的大使,以后也希望他继续协助金像奖。

港片兴衰只属历史循环

其实“香港电影已死”这一说已流行了数十年,每一次香港电影出现危机时,这评论便不胫而走。自二十世纪初电影传入中国后,到了二十年代,香港才开始慢慢发展自己的电影,当年有秩序的结合了电影的制作、发行以及上映,但当年香港电影仍屈居于上海之下,直至中日爆发战争,上海的资金及人才转往香港,中国电影的重心才慢慢南移到香港。

发展至五、六十年代,香港盛行粤语黑白片,年产量高达二百多部,港片大量出产至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小规模、山寨厂式的制作公司,以游击战术、小本快拍取胜,不过,直至六十年代末,由于东南亚民族运动兴起,电影进口限制立即使游资消失,,香港粤语电影也在六十年代末进入历史低潮。

之后,香港电影业结构出现巨变,邵氏、电懋等片厂面世,他们直接投资电影制作,运作恰似美国荷里活,包办了生产、发行、上映三大环节。 香港电影的流行类型(功夫片、武侠片)早在这年代便全部冒现了,邵氏也一度垄断市场,而邹文怀在一九七一年离开邵氏后,即成立嘉禾,设立院线,渐采用弹性方式外判制作,与李小龙的合作更是名利双收。反观邵氏片厂,却遂渐停止流水作业生产电影,收缩电影业务,转向投资电视广播(也即后来的TVB)。

步入八十年代,随着电影片厂制消失后,经理人制度及制片人制度则应运而生。与此同时,电视工业亦为电影圈提供不少人才,造成“新浪潮”,壮大独立制片大军,这些以小本挑战大财团的独立电影公司,往往在短短数年内,便成为嘉禾、金公主等大财团的卫星公司。

因为电影业畅旺,也令明星、导演、美术指导和动作指导薪酬急涨。随制作成本上升,港商纷纷寻求台湾、韩国、印度尼西亚及其他东南亚资金支持,为讨好外埠片商,港片多拍摄喜剧、黑社会及英雄片,电影工业渐被外埠市场牵着走,而台湾游资涌入也造成九十年代香港影业的高峰和低潮。

步入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台湾及韩国游资纷纷涌入,造成“卖片花”热潮。在九十年代初,如每部刘德华及李连杰的影片皆可在韩国卖得一百至一百五十万美元版权费,而游资涌入亦令影业急剧扩张,不过供过于求也造成影市严重超载,票房下跌,不少电影公司和院线被迫结业,影市异常萧条,情形类似六十年代香港粤语片的“片花”潮。影片产量亦由一九九二年的三百多部下跌至一九九七年的少于一百部,部份影圈中人更宣称“香港电影已死”。

香港影坛在经历了非典型肺炎、金融风暴的低潮后,也由接近只有五十部作品上升至七十多部,黎明来临前总是黑暗,若现阶段再说“港电影已死”,大概是言之过早。

影帝张家辉受访时表示:“香港电影圈从来都有一个很强的应变能力,不管今天是合拍片,或者未来跟印度、非洲、美国合作,他们又做出怎么样的应变处理,我觉得香港人都特别快、特别有能力去适应每一个不同的环境。”

而近年转型成为导演的他也直言希望未来致力于协助香港新一代演员,希望在这一班有心人的协助下,香港电影可以再次有曙光。

北京出名的肾癌医生是谁

南京哪些女性需要外阴整形蚌埠淮南

肝癌晚期能进行生物免疫治疗吗肝癌要怎么治疗

全国看肿瘤得多少钱